时下各大银行为了拓展业务,经常推出形形色色的信用卡。奇怪的是,近来少数医院也在街头巷尾散发各种形似信用卡的卡片。医疗机构为何发起了“信用卡”?中国工商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——
一个周末下午,记者走在北京市海淀区航天桥附近的街头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几名年轻人正向行人散发着什么,擦身而过时也塞给记者一份。记者本以为是广告单,但一眼看去,竟然是一张“信用卡”。细看才知道,原来是名为“爱心健康卡”的医疗广告,其材质、大小都与信用卡相差无几。
走进附近一家超市发商店,记者又在收银台发现了这种广告“信用卡”,只是名字变成了“购物礼卡”,内容同出一辙。收银员找零钱时,总会顺手发给顾客一张广告“信用卡”。
接下来几天,不论在街头巷尾,还是商店超市,记者时常接到这些广告“信用卡”,收集下来竟有十余种,均为医疗广告。
这些广告“信用卡”印制精美,均为塑料材质,正面印有医院名称、联系方式以及地址,还有类似信用卡卡号的数字,背面内容不一。
广告“信用卡”的名字多种多样,有“爱心健康卡”、“春季健康卡”、“健康一卡通”等。它们也有一点相同:虽然全是宣传医疗业务,但都未明示“广告”二字。
虽然不打广告名号,但这些广告“信用卡”作为医疗广告,应遵守《医疗广告管理办法》的相关规定。可记者发现,它们的宣传内容大多存在违规情况。
《医疗广告管理办法》规定,医疗广告内容仅限于以下项目:医疗机构第一名称、医疗机构地址、所有制形式、医疗机构类别、诊疗科目、床位数、接诊时间、联系电话。多数广告“信用卡”除上述内容外,还列出了诊疗科目的价格,有的同时列出新旧价格,以显示优惠力度,有的宣称持卡就诊可享受优惠,还有的称“内含300元医疗基金”,“每天可冲抵综合治疗费50元”。
一些广告“信用卡”还使用如“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公布:包皮环切术可将感染艾滋病病毒风险降低60%以上”等语言,宣传其治疗科目,涉嫌违反了《医疗广告管理办法》关于医疗广告不得利用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社团、组织的名义作证明的规定。
广告“信用卡”虽然存在问题,但一些市民对此并不太在意。“只要优惠是真的,我看这样宣传也无妨,卖什么东西不吆喝价钱啊?”一名超市购物者对记者说。
那么这些优惠承诺是否属实?记者按照一张广告“信用卡”上标注的地址,来到海淀区紫竹桥附近一家医院,以患者名义持卡要求体检。
该医院在广告中称,其男科体检原价353元,现价53元,检查内容包括彩色B超(前列腺、精囊腺)、前列腺液常规检查、尿常规10项等。
记者首先通过电话咨询院方,医院人员问记者是不是从广告中得知优惠信息,得到肯定回答后给了记者一个预约号,并告知凭此号到医院挂号,然后持卡就诊。
来到医院挂号处,记者发现这里不乏持卡就诊者。在办理挂号手续时,就诊者还被要求填写一张就医信息表,调查其是“通过何种渠道来本院就诊的”,上面列有《健康有约》杂志、社区宣传栏等选项。
挂号完毕,记者被带到诊区二楼就诊。在经过简单按压检查后,医生开出了检查项目单,其中一些项目包含在广告内容中,有些则没有。记者问可不可以只查广告“信用卡”上的优惠体检项目,医生说:“这样查不出问题在哪儿。”
记者随后按检查项目单交纳了223.76元的检查费。在收费票据上,记者发现广告“信用卡”上的检查项目费用多不超过10元。如前列腺液检查1份为6元,彩色B超检查单上则盖有免费印章。而那些价格较高的检查项目,其花费占检查费大部分,且均未出现在广告“信用卡”上,如药敏定量试验(进口试剂)1份为60元。
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上,记者通过北京市医疗服务价格查询系统发现,该医院广告“信用卡”上列出的男科体检项目定价均不高,全部相加低于50元,广告所称“原价353元”没有相关依据。
记者还从其他医院了解到,广告“信用卡”上的各种男科体检项目为常规检查项,多数情况下,医生在诊断时要加入更为详细的检查项,其价格也要高于常规检查项。
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相关工作人员,他表示广告“信用卡”的宣传内容有违《医疗广告管理办法》相关规定,且有误导宣传的嫌疑。
“信用卡使用不当会透支金钱。这种形似‘信用卡’的广告卡如果用于不当宣传,透支的则是广告发布者的信誉。”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高丽华与记者谈及此事时说。
在上述医院交体检费时,记者正巧见到一名女士交费时发现带钱不够,只见她手中与缴费单捏在一起的,竟然也是广告“信用卡”。